明晚见小说网
明晚见小说网 > 弹幕教我做女王(基建) > 第114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4节

 

“这期的官报上,写明大学将在各郡县招生,考试时间定在八月份,届时都邑会派人下去监考,各县县令需要在八月之前,建好一个简易的考场……考题的范围,就暂定为大学里通用的课本……各县选拔出来的人,会统一送到都邑参加最终考核,最终选出300人……”

“除了文化考试,武术考试也可以一起举行,同选300人……”

“选中的人,家中免两百亩田地的税收,杂役也一同免除。”

姜国如今就两百多个县,会读书识字的文人也不多,再加上现在姜国的读书人还没有泛滥,所以那群学生往返都邑的车马费,都由朝廷负担。

暗自琢磨了一下姜蓁现在的选才方法,秋月心里极其兴奋,不需要贵人举荐,也不需要自己四处奔波自荐,只需要一场全国大型考试,就能把人才纳入囊中。

长此以往,姜蓁麾下的能臣,出身各不相同,不会只被士族把持,姜蓁的权利恐怕会超越以前的每一任君王。

这两天大学里刚清理出了一批学生,还都是君侯和高官的孩子。大学的名额,在这批退学孩子的衬托下,显得格外珍贵,不愁没人参加这场考试。

秋月回去之后,就开始兴奋的撰写官报上面的文章,强烈的暗示大家,在县学待着并没有什么好处,大学可是在姜蓁的眼皮子底下,若是才能出众,何愁不被姜蓁提拔?

派往各地的医官,都是考试选拔得来,都邑有不少庶民和奴隶,以通过医者培训班的考试为目标

姜国人大致都知道考试这东西,一种新的考试名目出来,大家都见怪不怪。只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奋斗目标罢了。

秋月暗中观察了一下都邑的风向,然后就向姜蓁进谏道:“都邑有许多外国学子,都想参加这场考试。若只在全国选300名学生,这群外国人士,会不会挤占本国学子的名额?不如我们把户籍的限制加上去?”

不怪秋月会担忧,因为这群外国学子的实力极其强劲。他们当初都是在郑国求学的,后来跟着老师游学来到了姜国。

反正现在大学学堂和致知学堂里面的学生,是比不过这群外来者的,更别说各县的学子了。

姜国以前的文人就少,读书的风气是这两年才起来的,哪比得过人家读了十几二十几年书的学生呢。

“他们若是参考,就按正常程序录取。你只是在官报上暗示,这期学子我以后会有大用。但又没说一定要用。想要做官,姜国人和另外四国人的标准可不一样。”姜蓁淡定的说道。

提拔本国人做官,60分及格就可以,因为他们的家人朋友在姜国,卖国会掂量一下。但他国之人,才能如果不是特别亮眼,姜蓁是不打算用的。

她这次要在国内挑选300名学生,但今年年底,空缺出来的官职,可能也就一百多个。

这三百人,本来就需要竞争上岗。

等他们入了大学,姜蓁还需要观察他们两三个月,才能决定他们的最终去向。

有姜蓁的吩咐,将作少府的人把研究院建立完毕,就又开始修建都邑的考场。

各县的考场可以修得简陋一点,但都邑这边文人聚集,参考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所以这个考场姜蓁直接往大了修建。

那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单间,看得都邑的百姓议论纷纷。

“医官的考试都在大学教室里考,这次王上居然特地修了一个这么大的考场,可见王上的重视。”

“管那么多做什么,先去考了再说。只要考中,就能免杂役和税收。万一考中了呢?”

“整个姜国,两三百万人,最后就只要三百人,哪那么好考!”

姜国本就是各国关注的重点,各期官报学报,还有姜国都邑的最新消息,另外四国的国君都在重点关注。

看着姜国又开始采取大动作,诸国的国君人都麻了。

卫王拿着最新一期的官报,看了又看,对卫阳说道:“通过公平的考试遴选人才,确实是个好法子。我卫国正缺治国之才,倒是可以跟着姜国学一学。”

“学什么?咱们跟姜国能比吗?咱们卫国才多少读书人?”卫阳这话说得非常有自知之明。

他们卫国文化荒漠的称号不是白得的,就算卫王大动干戈的选材,也选不出什么好苗子来。

“这一出接着一出,自姜王出现,姜国就没消停过。这天纵奇才,怎么就不是我卫国人呢。”卫王的语气十分感慨,不甘心的说道:“这个考试着实是好东西,哪怕最后选出来的人少的,卫国也该试一试的。”

“从推行简化字和竹纸开始,姜王就在为这场考试铺路。卫国想捡来就用,那是不现实的。”卫阳说道:“不用管姜国如今怎么做,我们按照自家的情况做事就好。先把马蹄铁给军队的骑兵安排上,把北边的胡人摁住……”

姜蓁刚在都邑发力的时候,卫阳就来都邑做质子了,因为在都邑待得够久,他对姜国新法了解得也够深刻。

如今卫国太子为质,他回了卫国,就开始辅佐卫王稳住国内的局面。

卫国虽然也学姜国,但学得没那么粗暴,只拿对自己有用的学,儒家的一些理念,卫国在慢慢引入,但他们依旧还是以武治国,军功依旧是晋升的唯一标准。

郭凡师兄之前在卫国主持的变法,其实算是成功了的,有一个良好的基础,卫国可以淡定的吸收姜国的精华。

但是宋郑齐三国,却没法那么稳重,有姜国和卫国在一旁虎视眈眈,他们正是急于求成的时候。

看到姜国的官报,郑王直接夸道:“姜王这法子好,咱们可以用起来。若不是她提及,我竟想不到,这世间还有这样广阔选才的方式。”

各国君王手下的臣子,大多都是曾经做公子时,前来自荐的门客,或者是其他臣子推荐来的。

有熟人做保,能力和人品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。但这样的臣子很容易联结成一片,威胁到君王的权利。

曾经有一个大国,就被三位大臣瓜分成了小国,然后又被诸国吞并。

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,所以面对姜蓁这新型的选才方式,各国的君王都会心动。

郑国以前就是各国的文化中心,郑王颇为感慨的说道:“姜国这法子,不就是为我郑国而设的吗?通知下去,下月我郑国就开始考试。让各县的人提前准备好。”

再不采取措施,郑国的人才就跑完了。

右相对郑王劝道:“水泥作坊刚建好了,路还没有开始修。朝廷内时局不稳,儒家派系的官员本就对王上不满,如今王上又准备考试,从民间搜罗人才,只怕他们会更加逆反。”

“既然不能为我所用,那就弃之不用。军队在我的人手里,他们搅不起什么大风浪。”郑王如今也被激起了血性,心中丝毫没有怯意。

郑王将郑国提前考试的信息,宣扬到了姜国的都邑,企图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去,但儒家那批文人的嘴可不客气。

明明是同样的行为,姜蓁受到的是赞扬,郑王受到的却是批评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